浩劫重生_炮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炮台 (第5/5页)

败英军。历史沧桑,赤湾炮台现在只剩下左炮台保存完好,当地有关部门曾于1985年对炮台进行修复。已修复的左炮台挺立在海拨170米的鹰嘴山头,坐北朝南,分台体和围墙两部分。全长26.2米,宽15.5米,台高4.5米,围墙高3.78米,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炮台城基用大块花岗岩修砌,北面是炮台城的入口,城内东西两厢,仍遗留两座房屋残基,是当年守炮台士兵的居屋。南面的高台宽约8米多,是运用炮位的场地。炮台上,一门古炮雄视珠江口,虽然炮管已经锈迹斑斑,但依稀还能看出它威武不屈雄姿。赤湾左炮台

    炮台西面的城墙上,两颗百年古榕树将它们的根须,深深地扎在城墙里,与城墙紧紧地纠结在一起,几乎与城墙融为一体,没有肥沃的土壤,它们却枝繁叶茂,生命,竟是如此的坚韧;生命力,竟是如此的旺盛。左炮台北面,是一尊林则徐全身铜像,塑于林则徐诞辰二百周年的1985年。铜像高3.2米,重1.8吨,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林则徐铜像。雕像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唐大禧创作,大理石底座正面,是已故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的“林则徐纪念像”,北面镌刻着谢华先生撰写的碑铭。林则徐,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手持单筒望远镜,身佩长剑,凝视着波涛滚滚的伶仃洋,目光炯炯。昔日,林则徐虎门销烟,虽然张我国威,威慑重洋,但他却被革职流放,伶仃洋上,侵略者的坚船利炮在耀武扬威,国土一片片沦丧;160多年后的今天,被割让的国土回归祖国怀抱,山下已是繁忙的港口,或许,看到今天的伶仃洋,林则徐也倍感欣慰吧。

    炮台在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