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89章 宫廷秘闻 (第1/5页)
随着大汉新一届状元桂冠名归吕蒙正,也意味着开宝九年恩科的落幕,而紧随其后,中秋之前,大汉开国以来第一任武状元,也要诞生了。 文举动静很大,八方学子会京师,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声势很足,再加上朝廷的重视,在考试资源上有所倾斜,引人津津乐道。 朝廷贡举从乾祐元年开始,就在不断地完善各项制度,到如今已是十分完善,因此不论此番恩科筹备有多匆忙,有多特殊,都能保证进程的顺利。 武举则不然,由于缺乏参考,很多事项都是从无到有进行筹备的,连考制流程、考生选拔办法都是在一种紧锣密鼓的节奏中研讨确认。 比起文举,开考时间更早,结束得晚,前后持续整整十日,文试在其中所占比重,仅有三成,除了兵法、策论、战例研究,更有骑射、格斗、体能等个人素质考核,以及实际的训练、指挥检验。 经过这样一番高规格、高要求、高强度的比试之后,方才决出此番武举进士的名单。参考者,总计有三百九十六人,却只录取二十人,基本做到二十取一。。 而考生的来源,也有不小的限制,基本从军功贵族子弟、内外诸军的基层军官以及有军功殊荣的官兵中挑选,这也是军事人才选拔的局限性,远不如文举那般来源广泛。武举考试的门槛,也明显要更大,这也源于军队的特殊性以及大汉军队现状因素。 至于摆个擂台,让精勇壮士去比武论艺,或许仅存在于演义之中,那样选出来的也只是些勇夫,而在军队之中,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