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 49 章 第 49 章 (第3/6页)
您总说这是大多数绣娘都会的技巧,可就靠这个我闺女以后就不愁接不到绣活,那可是实实在在一门营生!” 三两下将那些年货甩上板车,一位学生的老父笑得真心实意,旁边就是跟着一起出来采买的学生本人,看着也就十四岁的年纪,靠在父亲身边有些腼腆地喊了一声“梅老师好”。 大学堂开放已将近半年,小城的人对那里授课的夫子们统一改称为“老师”这件事也逐渐接受甚至习惯。 他们发现大学堂里的老师们各个都有自己的绝活手艺,但却不像城里那两个私塾里的夫子总是端着清高架子等着人点头哈腰动辙说些听不懂的子曰话,反而更显亲切。 想想大学堂初开没多久,那两个私塾也不是没找大学堂的麻烦,但里头负责授文课的老师可是在众目睽睽下击败了对方的挑衅。文人间的说话他们不太听得懂,但那两个私塾后面扭身退走再没敢找茬还是看得出来的,这时小城的居民还不清楚大学堂的教学水平就是傻子了。 教学水平比私塾高,学费却比私塾便宜一大截,谁都知道该把孩子往哪里送。 而学堂里的教授其他技艺的老师虽然在地位上没有读书人这一加成,但因为教授的是可以供人生存做工的技艺也同样受人尊敬——毕竟按照正常技术学徒工的流程,就是把孩子送去学手艺也是要先给师傅做上以年为单位的白工后才有资格正式接触技术,等成为高级学徒又要过好些年。 有些学徒直到被允许正式出师能自立门户,可能连孩子都有了。 大学堂的存在相当于把孩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